洛阳春日最繁华
洛阳,中国最古老的城市之一。具有5000多年文明史、4000多年建城史和1500多年建都史,丝绸之路、万里茶道和隋唐大运河在此交汇,新中国工业建设在此留下红色记忆。
习强调,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
如今,这座文明之城、工业之城、开放之城正在续写崭新故事,激荡着新时代的文化春潮,展现着洛阳新的使命与担当。
“洛阳春日最繁华,红绿阴中十万家。谁道群花如锦绣,人将锦绣学群花。”盛夏,位于隋唐洛阳城天街附近的研学营地传来琅琅书声,不少游客身着汉服通过茶饮、文创、手作等活动,感受千年古都文脉涌动。
天街,隋唐洛阳城的中轴大街,是洛阳城中最繁华的街道。在《大业杂记》中,唐人杜宝曾记载天街繁华景象:“阔一百步。道傍植樱桃、石榴两行。自端门至建国门,南北九里,四望成行。”
登定鼎门北望,天街中轴线恢宏大气,一条笔直的黄褐色道路直通天际,青葱绿植点缀其间,隋唐宫城盛世繁华再现。如今,这条千年历史轴线依旧是洛阳的文化活动轴心。
赫赫夏都、偃师商城、东周王城、汉魏故城、隋唐洛阳城……在洛阳,沿洛河东西绵延三十多公里的范围内五大都城遗址一字排开,以“五都荟洛”的气势描绘出河洛大地早期王朝的起源历程,展示着中华文明的灿烂成就。
约3800年前,这个在洛阳地区诞生的二里头文化,以最早的城市干道网、最早的宫城和宫室建筑群、最早的青铜礼器群等诸多之最,开启了中国王朝文明的序幕。
此后,商、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等十三个王朝先后在洛阳建都。此间人文鼎盛、冠绝一时。老子著述文章,孔子入周问礼;班固写《汉书》,司马光编《资治通鉴》,欧阳修等成《书》;程颢、程颐开创宋代理学;“竹林七贤”云集此地,谱写华彩篇章;左思一篇《三都赋》,一时“洛阳纸贵”……
“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源头,构成了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洛阳市文物局总工程师薛方说。
打开洛阳市博物馆布局地图,一座座“文化宝库”浮现在眼前。707万常住人口、102座博物馆,平均每7万人就拥有1座博物馆。拥有世界文化遗产3项6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46处、不可移动文物9000多处,丰厚的历史文化家底,成为洛阳叫响“东方博物馆之都”的底气。
依托资源优势,洛阳提出“颠覆性创意、沉浸式体验、年轻化消费、移动端传播”理念。如今,洛阳大遗址保护和遗址公园建设亮点突出,一批集空间游玩、非遗体验、沉浸互动等为一体的文化场景次第涌现,优秀文创项目和产品破“圈”而出。今年1至5月,洛阳旅游接待总人数6167.74万人次,总收入451.95亿元。
新时代,洛阳扎实做好历史文化资源的活化利用,努力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在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展现更大担当作为。
苏式历史建筑群、现代文创体验馆……走进洛阳天心文化产业园,仿佛进入“时光隧道”,这个曾诞生了新中国第一台压路机的老厂区,如今已成为一座集餐饮、娱乐、文化、艺术、体育等于一体的文化产业园。
20世纪50年代初,一群中外专家来到洛阳,谋划建设新中国的工业基地。彼时,百废待兴的新中国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来自全国各地成批的学生、工人、干部会聚洛阳,写下新中国制造史上的重要篇章。
“一五”期间,国家156项重点骨干项目中有7项落户洛阳。沿着洛阳涧西区建设路,洛阳矿山机械厂、第一拖拉机制造厂、洛阳轴承厂等一批工厂一字排开。1958年7月20日,由中国人自己制造的第一台拖拉机——东方红54型履带拖拉机就在这里下线,拉开了中国农业机械化的序幕。
如今,洛阳涧西苏式建筑群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信重工和一拖集团部分厂区被评为第二批国家工业遗产、涧西工业遗产街区被评选为中国历史文化名街……这些洛阳人心中恒久的“红色记忆”,经过几十年风雨后,焕发出别样光彩。
“洛阳留存了大量的工业遗产和历史风貌建筑,这些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业建设的积极探索,勾勒出洛阳特有的城市形象,也成为新时代洛阳的宝贵文化财富。”河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洛阳工业遗产文化研究院副主任王云红说。
约3800年前,二里头王都熔炉里的熊熊火焰,点燃了华夏民族最早的青铜文明;新中国成立之初,创造无数中华文化瑰宝的洛阳开始绽放工业革命之光;当下,洛阳激发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新优势,一个重工业优势突出、智能装备异军突起的现代工业城市,屹立于洛水之滨。
一拖、洛轴等一批传统企业通过转型升级、优势再造,成长为“新时代尖兵”;洛阳石化百万吨乙烯项目总体设计获批,龙门实验室首批6个省级重大项目全面启动,中州时代、华为技术、海澜集团等一大批标志性项目成功落地,配套企业纷至沓来……
2022年,洛阳十大产业集群规模达到2400亿元,如今正朝着万亿级先进制造业基地阔步前行。
5月18日,一列满载100个标准箱光伏材料、客车配件、机械设备等货物的中欧班列从东方红(洛阳)国际陆港启程,驶向中亚五国。
开放,是文明的重要标志,也是洛阳千年发展的底色。汉代班固在《东都赋》中这样描述:洛邑处乎土中,平易阔达,万方辐辏。
优越的地理位置孕育着开放的基因。1900多年前,班超从洛阳启程,直驰地中海东岸,自西汉末年起中断了半个多世纪的丝绸之路重新开通,从此明驼宛马,络绎不绝。
公元605年,大运河开凿,南来北往的货物和客商在东都洛阳汇聚,形成了以洛阳为中心,向东北、东南辐射的南北水运网。
脚印、车辙印、骆驼蹄印……在隋唐洛阳城定鼎门遗址南侧展示的唐代路面上,清晰可辨的历史印迹,让人仿佛听见千年前从丝路而来的阵阵驼铃。
千百年前,作为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之一,驼铃和瓷瓶在这里叮当作响。千百年后,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一带一路”倡议的参与者、践行者,洛阳的对外贸易“朋友圈”已扩大到215个国家和地区,475种“洛阳制造”商品走向世界。自贸区、自创区、高新区、跨境电商综试区、综保区“五区联动”开放发展格局,再现商贾如云、丝路繁荣。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4月27日,第四届世界古都论坛暨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行动青年论坛在洛阳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闭幕,来自中国、柬埔寨、伊朗、乌兹别克斯坦等17个国家的代表参会,探寻古都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中的青年作用。
一花引来百花开。近年来,以牡丹文化节、河洛文化旅游节、中原国际文化旅游产业博览会等文化交流节会为平台,洛阳加快建设国际人文交往中心。其中,洛阳牡丹文化节及其系列活动每年吸引国内外游客约2000万人次。
开放引得青年至。洛阳推出数十条重磅举措建设青年友好型城市:20多处青年驿站、1500余张床位供来洛青年免费暂住;5年内新筹建保障性租赁住房10万套,优先供应来洛就业创业的青年大学生;打造集休闲娱乐、文化体验、游览观光于一体的青年集聚新地标……
河洛大地,历史与文化融合、传统与创新碰撞、青春与活力迸发、开放与交融并蓄……奋进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上的洛阳,奏响了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最强音。